近日,廣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在廣西桂林喀斯特地區開展植物科學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兩個洞生的苦苣苔科報春苣苔屬Primulina植物新物種:平樂報春苣苔Primulina pingleensis Ying Qin & Yan Liu、紅柄小花苣苔Primulina rufipes Y.L. Su, P. Yang & Yan Liu。相關研究論文分別在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和Taiwania上發表,廣西植物研究所植物資源與植物地理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覃營和在讀碩士研究生蘇鈺嵐分別為論文第一作者,劉演研究員為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專項“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等項目的資助。
平樂報春苣苔P. pingleensis的模式標本采自桂林市平樂縣,目前僅在一個洞穴內發現,喜生于巖溶洞穴內的巖石、巖壁以及地面上。該新種與假煙葉報春苣苔P. pseudoheterotricha相似,二者花冠上唇裂片遠寬于下唇裂片,且花絲、花藥、花盤形態相近,主要區別是前者葉寬心形或近圓形、花冠筒兩側極度壓扁、上唇裂片基部具脊等。同時該新種又與粗齒報春苣苔P. macrodonta相近,二者有圓柱狀的葉柄、寬心形或近圓形的葉片,但前者植株密被黃色短腺毛、花冠筒兩側極度壓扁、花藥分叉等特征易與后者區分。
紅柄小花苣苔P. rufipes的模式標本采自桂林市雁山區,目前僅發現一分布點,喜生于巖溶洞穴中陰暗處的巖壁上。該新種與懷集報春苣苔P. huaijiensis相似,但該新種全株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葉片橢圓形至菱狀卵形、花冠無附屬物等特征易與后者區別。紅柄小花苣苔的植株形態與恭城報春苣苔(Primulina gongchengensis)、玉林小花苣苔(Primulina yulinensis)也較相似,但其短小且斜鐘狀的花冠可與后兩者明顯區別。
報春苣苔屬Primulina由Hance于1883年建立,為中國特有的單型屬,但根據最新的分子系統學研究結果,將唇柱苣苔屬(Chirita Buch.-Ham. ex D. Don)的唇柱苣苔組(Sect. Gibbosaccus)、小花苣苔屬(Chiritopsis W.T. Wang)、文采苣苔屬(Wentsaiboea D. Fang et D.H. Qin)等幾個屬或屬內的部分物種一起合并形成廣義的報春苣苔屬,從而使該單型屬一躍成為中國苦苣苔科植物最大的屬。目前該屬約240種,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西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特別是在喀斯特地貌的物種分化程度更加強烈。我國南部、西南部地區水熱條件豐沛,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存在著眾多巖溶洞穴等適宜報春苣苔屬植物生長、繁衍的小生境。
文章鏈接:
論文1:https://www.mapress.com/pt/article/view/phytotaxa.532.2.6
論文2:https://taiwania.ntu.edu.tw/abstract.php?type=abstract&id=1807

廣西桂林喀斯特地區巖溶洞穴景觀

平樂報春苣苔Primulina pingleensis開花植株

平樂報春苣苔Primulina pingleensis的形態特征

紅柄小花苣苔Primulina rufipes開花植株

紅柄報春苣苔Primulina rufipes的形態特征